曹雪芹,名霑,字梦阮,号雪芹、芹圃、芹溪。 1715-1763(或作1764年2月1日) 中国清代著名作家。长篇名著《红楼梦》的作者。 辽阳,祖先原为汉人,后入旗籍,为正白旗“包衣”人。
他本人生于南京。他出身于富贵家庭,曾祖、祖父和父亲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,显赫一时。
雍正五年(1727年),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,曹雪芹之父以“行为不端”、“骚扰驿站”和“亏空”等罪名,被人参奏,革职抄家,家庭开始败落,此后一蹶不振。
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,生活十分穷困,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,最终贫病而卒。家庭由盛而衰,使曹雪芹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巨变,得以接触到广大下层百姓生活,获得认识和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,因而写出《红楼梦》这部伟大巨著。 他性格豪放,工诗善画。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,他“披阅十载,增删五次”,坚持创作长篇小说《红楼梦》。死后遗留下《红楼梦》前80回的稿子(生前已传抄行世)。后40回,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。
生平介绍
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。曾祗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。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,后任江宁织造,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,极受玄烨宠信。玄烨六下江南,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,并住在曹家。曹寅病故,其子曹颙、曹钕群蠹倘谓织造。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。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“秦淮风月”之地的“繁华锦绣”之乡生活中长大的,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,雍正初年,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,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。。这时,曹雪芹随著全家迁回北京居住。曹家从此一蹶不振,日濎渐衰微。经历了生活的重大转折,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,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、更深刻的认识,他蔑视权贵,远离官场,过著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。
晚年,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。生活更加穷苦,他以坚毅不屈的精神,专心一志地从事《红楼梦》的写作和修订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幼子夭亡,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,卧床不起。到了这一年的除夕(1763年2月12日),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。
关于《红楼梦》的创作过程以及曹雪芹的中、晚年生活,由于文献资料极少,很多问题无法确知,只能存疑。从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、敦敏、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中,我们仅知道曹雪芹多才多艺、工诗善画、嗜酒狷狂,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。曹雪芹身胖,头广而色黑。他性格傲岸,愤世嫉俗,豪放不羁。嗜酒,才气纵横,善谈吐。曹雪芹是一位诗人。他的诗,立意新奇,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。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:“爱君诗笔有奇气,直追昌谷破篱樊。”又说“知君诗胆识如铁,堪与刀颖交寒光。”
画家曹雪芹
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,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。敦敏《题芹圃画石》说:“傲骨如君世已奇,峋更见此支离。醉余奋扫如橡笔。写出胸中块磊时。”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。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。他的小说《红楼梦》内容丰富,思想深刻,艺术精湛,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各最高峰,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 曹雪芹创作《红楼梦》是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,“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”。这部巨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,但全书尚未完稿,他就因爱子夭折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,“泪尽而逝”,终年还不到五十岁。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原名《石头记》,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,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。乾隆五十六年(西元一七九一年)程伟元和高鹗第一次以活字排印出版,这已是一二O回本,书名也改为《红楼梦》了。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写的。高鹗字兰墅,别号“红楼外史”,乾隆进士,做过内阁侍读等官职。他根据书线索??已经丢失的某些稿子,续写了《红楼梦》。使《红楼梦》成为有头有尾的完整小说。高鹗写的后四十回,虽不如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,但高鹗保留了原作的悲刻结尾,其中黛玉之死,袭人改嫁等,也写得形象生动,精彩感人。高鹗的功劳也不可忽视。
曹家自被抄家以后,日子益发的困顿了。从城里迁到蓝靛厂火器营不久,发现这里房屋窄小,终日人声鼎沸,实在不宜写书,这才一狠心,索性搬到了西山脚下的正白旗居住。离正白旗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一茶馆,名唤“退翁亭”。这退翁亭茶馆名为茶馆,实则茶酒全卖。雪芹搬到正白旗不久,就成了退翁亭的座上客“举家食粥酒常赊”,这赊酒的地方就是指这里。
曹雪芹饱学多才,能诗善画,再加上他放荡不羁的个性,很快赢得了香山一带住户的尊敬。尤其是他惜老怜贫的品德,得到了山乡父老们的交口称赞。在这退翁亭茶馆里有一名伙计名唤“马青”,年在五十岁上下,此人每日聆听曹雪芹的高谈阔论,对他的为人更加佩服。每当曹雪芹赊酒的时候,他就自动捧出一盘小菜;每当雪芹食粥的日子,他就送上去几个烧饼天长日久,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。就在雪芹搬到香山正白旗的第三年的春天,一连三日在退翁亭茶馆里见不到马青黟计。一打听,才知马青病了。他急忙到马青家里,进了马家的门一看,只见马青昏沉沉地倒在炕上迷糊著,他老伴把眼睛都哭肿了。他轻轻地拿过马青的手为平了脉,然后说道:“大嫂不必如此,待我用偏方为老马治疗一下,保他三、五日准好!”雪芹回到自己家后没顾上休息,就大步来到了正白旗的村头,原来这里长著一大片野芹菜,春风吹来,刚刚泛青不久,也就有两、三寸长。他急忙割了一小把,回家后点火就熬,野芹汤熬好后立即让马青服下。
没想到手到病除,连服三日后,马青又到退翁亭茶馆去上工了,把个马青夫妇喜得心花怒放,逢人便说:“曹爷妙手回春,起死回生,真是华陀再生了!”从此,雪芹不仅以才子闻名于西山,他的医道也逐渐得到了山乡父老的称赞,四方来家求医的人络绎不绝。好在药材方便,除家门口的水芹外,整个西山都是他的大药库,用中草药治好了数不清的疑难杂症。在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”这个儒家宗旨的影响下,为了进一步表达乡的自己的志向,在曹霑名字外,他就特意给自己起了个雪芹的号,意思是自己愿做一棵山芹,既可以为父老们充饥,又可以为穷汉袪病。以后又起芹圃和芹溪的号,而他的正名曹霑反而不被人所知了。
曹雪芹与红楼梦
长篇小说《红楼梦》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,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,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。
曹雪芹的祖上本是汉人,但很早就入了满族正白旗的内务府。他的家庭从曾祖父到他的父亲,都担任清王朝要职。康熙皇帝五次到南方巡视,有四次住在他的家里,由此可见曹家的豪华以及与皇室关系的亲密。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一个百年望族外,还是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家庭。他的祖父曹寅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,还会作诗填词写剧本。
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豪华的生活,但时间不长,他的父亲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,曹家便急遽走向衰落。等曹雪芹成年后,流落在北京的西郊,过着贫困的生活。贵族家庭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象,这些都为他创作《红楼梦》打下了基础。
有关曹雪芹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,根据现在一些零星的记载,我们大概知道曹雪芹能诗、善画、嗜酒、狷傲。写作《红楼梦》时,他的生活极为窘困。最后在快要完成的时候,因贫病无医,再加上爱子早逝,伤痛过度而死,终年还不到50岁。
《红楼梦》的初名叫《石头记》,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时,就受到人们的喜爱。由于《红楼梦》没有完成,有很多人顺着曹雪芹的思路续写,其中高鹗续写的后40回比较好。他大体遵循了曹雪芹创作,完成了《红楼梦》悲剧的主题。有些情节处理的很精彩。1792年,一个叫程伟元的出版家把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80回与高鹗续写的后40回合在一起出版了两次,从此《红楼梦》便在中国流行起来。
《红楼梦》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,并以爱情故事为中心,通过一个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,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靡、丑恶,展示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。《红楼梦》一开始,就把读者带进五光十色的荣国府。这是一个由少数主子和数百奴仆所组成的贵族大家庭。这些贵族家庭成员每天想的就是如何享乐。就在这个贵族家庭中,曹雪芹塑造出贾宝玉、林黛玉具有光彩的男女主人公,以及众多的少女形象。 男主人公贾宝玉是贯串全书始终的人物。根据考证,这一形象中,有作者的亲身体验。贾宝玉生长在贵族之家,家族对他寄予厚望,但是他不爱读书,憎恨封建传统思想,厌恶束缚他的家庭,充满叛逆精神。由于他生活在一群美丽、单纯的侍女中间,而对生活在下层的女性饱含同情。
少女林黛玉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女性。这个寄居在荣国府中的弱女子,有着极强的自尊心,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。她与贾宝玉两小无猜,后来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,但最终他们的爱情被封建势力所扼杀。 曹雪芹可谓是塑造人物的高手,在《红楼梦》中,共出现四百五十多个人物,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。另外,由于曹雪芹对诗词、金石、书画、医学、建筑、烹调、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,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,园林建筑,家具器皿,服饰摆设,车轿排场,都真实而细腻。
《红楼梦》问世以后,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,有些青年读者,为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感动的流泪。但是《红楼梦》也引起封建也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猛烈攻击,把它列为禁书。但无论怎么禁止,《红楼梦》仍然在群众中流传。除此外,《红楼梦》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,后来被称之为“红学”。
曹雪芹与荣国府建筑
荣国府是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里人们最为熟知的地方,许多文章包括红学泰斗,都认定北京后海的清代恭亲王府及花园就是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原型。但是,如果仔细分析建筑布局,以乾隆《南巡盛典》中江宁行宫即原织造署图与小说核对,似织造署更接近小说描写的格局制度。
荣国府的原型——清初江宁(南京)织造署和北京王公府邸融合的创造 江宁织造署是明朝永乐后在南京设的内府机房,为皇家织锦缎。清初江宁制造监督官均由京师内务府统管。康熙二年建署,曹雪芹曾祖曹玺主其事。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驻将军府,适曹玺去世,康熙去看望其家属(因曹玺妻孙氏为康熙之乳母)。其后二、三、四、五次南巡,至江宁皆驻于织造署,这时期是曹宅最兴旺时期,扩建了府署、花园。康熙末至雍正六年曹氏败落直至抄家迁北京。乾隆十六年南巡,将织造署改建行宫。据考证大约乾隆二十三年曹雪芹曾故地重游,至今南京传说《红楼梦》在南京写成。
江宁行宫在乾隆《南巡盛典》中绘有全图,用织造署图和小说荣国府对照,格局基本相同。如中路主体基本一致,只是正堂(《红楼梦》中荣禧堂)无东西耳房,但有位置可补;行宫图中之寝宫,正是小说中新花厅的位置;行宫图中西路之太后寝宫,正是贾母和宝玉、黛玉住处。前面的“朝房”正是小说中管事房、书房位置;行宫图中便殿、戏台、茶膳房,正是小说中荣庆堂、戏台、茶厨房位置等。同时,江宁织造署与北京的王府又有相当近似的一些特征,主要是组群排列的格局和兼容南北的建筑式样。如荣国府“三间兽头大门”,是北京王府外门形制。贾赦宅“黑油大门”,清代三品以下官用黑油漆;荣国府中的厢房鹿顶耳房钻山,这是只有北京才有的做法;穿堂、抱厦、倒座厅、暖阁,也都是北京大宅院常见的形式等。从作者曹雪芹经历来看,其聪明早熟,对幼年在江宁的生活环境必有清晰记忆,到北京后,经常出入恩主怡亲王府和亲戚平郡王府,有机会亲自体味北京王府,因此,以作者熟悉的自家宅第为蓝本,又结合北京王府的特点创作出荣国府也是很自然的事。
大观园的原型——圆明园中的“九州清晏”景区圆明园是康熙赐予雍正的园林,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。第一次大兴建是雍正三年至乾隆二年,基本上完成了“九州清晏”景区,当年乾隆命绘制了《圆明园全图》,并御题“大观”。第二次是乾隆三年至九年,完成了“四十景”,绘了四十景图,其时正是曹雪芹开始创作《红楼梦》,其后作为内务府营造部门的家属(也可能有小差事),经常可以出入圆明园,对园中建筑熟悉。
从“九州清晏”与大观园总平面比较来看,二者基本相似。
基本格局上,如都是以湖为中心,周边布置景点;主要景点都是建筑组群,少数是单体建筑;每个组群都是围合式,但又都不完全对称等。
景物题材上,如海上仙境。圆明园有“蓬岛瑶台”、“方壶胜境”;大观园有“天仙宝境”,众人评说“蓬莱仙境”、“金门玉户神仙府”等。
建筑形象上,大观园中有几处只有圆明园才有的形象。如大观楼。“崇阁巍峨……复道萦纡……金辉兽面,彩焕螭头”,正是圆明园“方壶胜境”的写照等。
从造园匠师来看,《红楼梦》中提到大观园是“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,一一筹画起造”。“山子某”是清代园林匠师的称谓。江南名师张涟(字南垣)号山子张,其次子张然在康熙时可能是由曹玺荐入宫廷主持御园工程28年,圆明园也应当出其手,子孙统号“山子张”。“张”与“野”同有放任不羁之意,可见山子野即暗指山子张。
曹雪芹纪念馆
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辽阳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(即吴恩培宅第)。有房屋21间,四周高墙围绕,属小四合院。占地1300平方米,建筑面积630平方米。
1997年8月,为纪念曹雪芹祖籍在辽阳而设立,由著名红学家冯其庸题写馆名。它是继北京、南京等地纪念馆之后,在东北新建的唯一的一处纪念馆。
曹雪芹纪念馆陈列面积480平方米,设4个展室,陈列内容围绕祖籍辽阳,以辽阳发现三块碑石的题名为主线。一是在喇嘛园的后金天聪四年(1630年)六月《大金喇嘛法师宝记》碑上的“教官曹振彦”题名,二是在玉皇庙后金天聪四年九月“致政曹振彦”的题名,三是在新城弥陀寺清崇德六年(1641年)“曹世爵、曹得选、曹得先”三人的题名。前两块碑上的曹振彦是雪芹的高祖,后一块碑上三人是雪芹家族第三房人物。通过题名碑石拓片,结合《辽东曹氏宗谱》有关文献资料记载,再以沙盘形式作成展品。纪念馆中塑有曹雪芹坐像。
香山纪念馆
位于香山正白旗39号,是一座小型乡村纪念馆。曹雪芹纪念馆建于1984年,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,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300平方米。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,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,以及名著《红楼梦》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。馆内分为五个展室,分别陈列有曹雪芹当年居住的地方;写作《红楼梦》的书斋;香山地区美丽的自然环境所给予文学家的灵感;二百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以及与故居有关的资料。此外还有一些碑刻陈列,反映了曹家与香山地区的关系。
该馆原是以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座小型乡村博物馆。1971年在老屋的西壁上发现题壁诗,其中一幅与传说中的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基本一致,因此部分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。
黄叶村
为记念伟大文学家曹雪芹,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的晚年"著书西山黄叶村"以及其他描述,特于北京植物园(原正白旗所在地)中辟地8公顷,建成曹雪芹纪念馆,借名"黄叶村"。纪念馆门口现有著名学者、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。展室中除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经历,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。原来的题壁诗重新进行了临摹复制并按原状展出。黄叶村中林木葱郁,绿草如茵,环境优美而清静。村内不仅设有"河墙烟柳"、"薜萝门巷"、"竹篱茅肆"、"柴扉晚烟"等景点,还有茶馆、酒肆、古墩、石磨、水井和屋后的菜地,好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,令人陶醉。
代表作《红楼梦》
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原名《石头记》,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,曾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三十年。乾隆五十六年(西元一七九一年)程伟元和高鹗第一次以活字排印出版,这已是一二O回本,书名也改为《红楼梦》了。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写的。高鹗字兰墅,别号“红楼外史”,乾隆进士,做过内阁侍读等官职。他根据书线索,也可能看到过曹雪芹所写的《石头记》八十回后已经丢失的某些稿子,续写了《红楼梦》。使《红楼梦》成为有头有尾的完整小说。高鹗写的后四十回,虽不如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,但高鹗保留了原作的悲刻结尾,其中黛玉之死,袭人改嫁等,也写得形象生动,精彩感人。高鹗的功劳也不可忽视。但后四十回中写宝玉应试中举,儿子、侄子都科举成名,家道复兴等等,显然不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,破坏了原书的主题,是应该指出的。
身世谜团
《红楼梦》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座高峰。曹雪芹对中国作家人格有持久、深远的影响。对他的生平,迄今知之甚少。
他的生卒年,他活了多少岁,都是争论不休的问题。有人说他卒于壬午除夕(1763年),有人说他卒于癸未除夕(1764年2月1日),有人说他卒于甲申春(1764年春)。有人说他活了40岁,有人说他活了48岁。就现有的材料来说,难有定论。
曹雪芹的生父是谁,大致有两种意见。一是认为是曹颙,曹雪芹是他的遗腹子,谱名曹天佑(佑),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(1715年)──曹頫实是其堂叔。由王利器提出。二则说是曹頫;周汝昌、冯其庸、蔡义江持等说法。
对于生年,胡适曾考证为1715年,但没有进行细致的探讨。冯其庸也赞同这种主张。周汝昌认为,《红楼梦》书中关于“绛洞花王”和“饯花节”的描述暗示了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,进而暗示了作者曹雪芹的生日。按照这种看法,书中所描写的“饯花节”是“农历四月二十六日”,且恰恰当日也是农历节气中的“芒种”。据此发现,公元1724年(雍正二年甲辰年)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恰好是芒种,很有可能为曹雪芹的生日。按一般认为曹雪芹卒于1763或1764年,则也刚好和朋友敦诚的挽诗“四十年华太瘦生”相吻合。 另外,据吴新雷推测,曹寅在康熙五十年(1711年)报得孙喜讯,友人张云章赠《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入都》一诗,此孙也可能为曹雪芹。
曹雪芹可能在正黄旗义学担任过职务,后移居北京西山,因为独子夭亡,感伤成疾去世。
面对家庭的大起大落,才写出著名的被称为“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”的红楼梦,但留下的是没有写完的一部作品。